往宜蘭頭城鎮青雲路上,出現銳氣千條、驚鴻一瞥的陸地上龜山島!
這樣一個完全顛覆視覺、擁有不對稱美感的建築,
瞬間在遊覽車上強姦我的眼。
這斜屋頂有著防颱窗外觀,將在地建築以新生活美學另類展現,
那樣有異國風的現代藝術設計來自,
姚仁喜建築團隊花了18年,幾經波折才完工的--蘭陽博物館。
蘭陽博物館的三角錐狀建築量體,
靈感來自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「單面山」地形,
以20度角斜插入地,傳達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。
整棟建築以實體與玻璃量體交錯構成,
巧妙地引入彩光與區隔空間的功能,
節省不少能源,更是與旁邊烏石礁保育濕地理念相呼應。
環繞蘭陽博物館的木棧道,也提供民眾親近自然濕地,
感受水鳥或植物的勃勃生機,
還實際目睹到巨大橫跨綠油油生態區上的傾斜建築,
矗立眼前的壯觀和讚嘆!
而蘭博建築設計,將量體尖端指向宜蘭地標火山--龜山島,
代表與其遙相對話。
以石材為主的外牆,搭配鑄鋁板、金屬等科技材料,
還有玻璃帷幕所組成,是宜蘭的新地景。
石材的鑄鋁版,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礁石,
而產生的紋理,很引人入勝↓
這樣一面傾斜、一面陡峭的形勢設計,
結合山是宜蘭之母的特色,就已吸引我將近600秒的時間,
趕緊利用團體行動還剩的50分鐘入館吧!
蘭博沒有明顯大門,跟著仿船隻雲集的旗幟,遙想烏石港過往的繁榮走就對了。
這外型如帆的燈柱,帆上還有秀出蘭博的館徽,
此圖騰為噶瑪蘭族人傳統木雕的人形圖像,
因宜蘭是承襲噶瑪蘭族的血脈,所以宜蘭古稱噶瑪蘭,以達紀念。
意涵:人和自然的合諧共生、人與歷史的聯想。
一樓有著寬敞挑高的大廳,襯著大片藍天的彩鍍膜玻璃,
除可引入充沛採光,還能大幅反射紅外線,
保持室內的冬暖夏涼,減少使用燈具,省電又環保,
充分達到與自然環境融合、共生的目的。
所以用心做環保心地一定好,人有善念,天必從之。
從玻璃帷幕還可隱約眺望,龜山島或太平洋以及烏石港的舊址↓
蘭陽博物館的參觀路線是從右上側的電扶梯直上4樓開始,
然後再經由四樓山之層、三樓平原層、二樓海之層,迴旋走樓梯下來。
yo叮囑女性朋友別穿迷你裙參觀蘭博,裙底會因某些階梯層板透明設計而走光!
首先四樓以山林為主題,在這有七成是山區的宜蘭,
形勢像一只朝著大洋的口袋,海面帶來的充分水氣,一進了口袋就跑不掉。
於是留在中海拔地區形成雲霧帶,
營造出濕潤冷涼的氣候山林,更是植物歡天喜地的世外桃源。
三樓平原層有著人文、人偶等景物,
表現出宜蘭充滿智慧與水的聯繫之農業生活。
日本有黃疸症嚴重的皮卡丘、
沒有嘴巴的凱蒂貓和沒有手指腳趾的哆啦ㄟ夢。
而蘭陽博物館有比大陸犀利哥好命,
大熱天可吹冷氣,不用風吹日曬還兼會賺錢,
曾一天進帳500多元的--老乞丐。
白髮蒼蒼留著落腮鬍,額上皺紋多條,
眼神無助、拄著柺杖、拿著破碗、一臉哀愁...
這尊乞丐蠟像做的唯妙唯肖,
打動遊客惻隱之心掏錢施捨,成為館內最夯的展示品。
不過館方怕大家經常投錢蠟像會損燬,還是勸您收起你的愛心,
而先前善款會全數贈給縣內慈善公益弱勢團體。
平原層的蠟像區,主要是呈現民國初年,宜蘭市西門渡口的民眾生活狀況。
有賣什細、挑夫、紅頭師公等蠟像人物,混搭佈置的街景、店鋪,
呈現克服環境缺陷求生存的耐力與智慧,
絕對不會讓你逛到眼睛成一條線--直打哈欠。
宜蘭頭城搶孤,也是民俗中元祭典重頭高潮戲。
參加者奮不顧身搶先攀上孤棚,將棚上祭品拋下地面,
任由地面觀眾搶取,象徵餓鬼摘取孤棧上的祭品飽食,免受飢餓痛苦。
搶孤活動,隱含著人饑己饑的內涵,深具教育意義。
腳下是利用強化透明材質地板,呈現蘭陽平原上農家人正在忙著種田或養鴨↓
讓遊客能藉著踏在透明地板上而更戰戰兢兢,
感受歷史文物和農村文化的艱辛。
宜蘭是鴨賞原鄉,養鴨業一旦興盛,
高齡無法繼續生蛋的蛋母鴨,必定越來越多。
宜蘭人運用智慧,將這些不適合做為一般鴨肉販售的母鴨,
宰殺醃漬以蔗糖燻製成鴨賞,成為一道美味下酒菜,也是聞名全台的特產。
看到飛魚表示來到二樓海之層↓
以海洋河川為主題,並使用多媒體影像呈現海洋生態↓
還擺放一艘真正的漁船,可上船體驗漁業風情↓
且是一艘絕對不會讓你暈船的漁船,
瞧這漁船階梯,就會讓裙底洩春光↓
噶瑪蘭人的超自然世界裡,有著許多神靈的信仰,
深知不應該對抗大自然,融入天地環境,才可營造年年榮景。
海是一個大自然寶庫,每年春夏季節時令,會選擇飛魚潮來時,
準備生的豬心、豬肝、豬肉及酒等祭品,
舉行海祭,祈祝捕魚豐收、行船平安。
使用漁船機具等,間接點出漁村的生活↓
以南方澳港為背景,影射早期漁民用竹排捕魚的刻苦耐勞方式↓
漁船的心臟--燒玉式內燃機,有如500匹馬力↓
下圖畫的涵義,表現出以前要到宜蘭,
得經過九彎十八拐,或搭火車過山洞還會被水濕身!
一樓展館首先見到造型特殊的「雨絲燈」,
光線緩緩從許多燈管最上方移動到最下方,象徵宜蘭搞雨水↓
生活美學特展中,最吸睛的「竹樂」↓
用56支高低不同音階製成的竹管盞燈,
巧妙結合燈光與音樂特色,一有感應就會亮燈,
不但能照明,還可以彈奏音樂!
從2樓樓梯往一樓看,明顯看到宜蘭如畚箕型的發光立體地圖↓
那是運用拼貼方式,用壓克力與宜蘭風景透光照片堆砌起來的宜蘭地形圖,
非常有特色,既科技又有人文氣質,手法十分巧妙。
館外種植樹木的花台,亦以單面山外型與蘭博館建築相呼應,
對出趣味也感受其用心↓
行動,才是你連接內、外世界的橋樑,
還不快腳底抹油上路,趕在10月中旬前參觀蘭博免門票,
享受比看電影吹冷氣更知性的建築與人文之旅。
不過有些事情不必急,只要往對的方向走就好。
雖趕在最近前往可省100元門票,
但10月16日後館內兒童探索區、仰望奇蹟全場秀才會正式開放,
屆時花小錢促經濟給團隊贊助鼓勵,還可無遺漏的品頭論足也不賴。
但切記,蘭博星期一休館,上午9點開放,下午5點送客,
還有還有...只要是博物館,拍照請關閉閃光燈,以保護文化遺產!